2011年5月24日

獲獎專訪:用自然生態來感動孩子

臺北市98年度公私立幼稚園發展1園1特色活動評選-榮獲特優獎

受訪者:愛德幼稚園 汪慧玲老師(以下簡稱玲)
採訪者:萬芳國小附設幼稚園 彭欣怡老師(以下簡稱怡)、小學部 李嘉澍老師

愛德幼稚園園長-汪慧玲

怡:請問貴園在教學上的主要特色架構是什麼?
玲:我們規劃了ㄧ系列的教學架構。從小班開始,上學期採分組教學,下學期採單元/角落教學;中班的上學期延續單元/角落教學,中班的下學期乃至於大班,則進行方案教學。


怡:在方案教學實施的時候,學習的主題如何訂定呢?
玲:在方案教學的階段,我們並沒有去指定小朋友要進行的學習方案的主題是什麼。依整個的學習階段來說,小班和中班的這個階段,老師的確需要提供並引導出學習的主題,這是在提供孩子學習必須的「舊經驗」。


在整個學習的歷程中,孩子會共同參與而學習到對於一個的主題、該怎樣的操作和建構他的認知。而後在中、大班階段的方案教學的學習之中,能夠提出自己有興趣的項目來進行票選,最後依據票選的結果來決定學習的主題是什麼。教育的目標,在於讓孩子從經驗中、學習獨立思考、自我判斷、評價批判的種種能力;而不是老師說一項、孩子才能夠跟著做到一項。


怡:由孩子來主導學習的主題,對孩子來說,會不會太困難了呢?
玲:孩子的觀察能力還不足,是需要老師的引導的。在這當中,老師會先透過簡單的認知,讓孩子有了基本的認識之後,再提出幾個讓孩子可以進行思考的議題,讓孩子開始去思考、去判斷,最後老師和同學們一一聆聽每個小朋友的看法和意見,而成就了ㄧ個完整而自主的學習。我們這裡有足夠的樹木和昆蟲,常常都會成為孩子熱衷的主題項目,因為這就他們在校生活環境中的ㄧ環,他們每天都跟大自然相處在一起。


我們的學習主題未必都是既定或已有規劃者,也曾經有「黑冠麻鷺」來園裡結巢而居,那ㄧ年的小朋友,從結巢、生育乃至於養育,充分的參與了「黑冠麻鷺」的「人生」。在牠們的身上,孩子學習到的不僅僅只有自然教育上的認知,更參與到了生命教育的層面。


怡:除了自然生態的議題之外,您們還會給孩子哪些學習的議題呢?
玲:以小班來說,重點在於自主能力和學習能力,學習的內容就不見得與自然生態ㄧ定相關,譬如「認識自己的身體」、「我的家庭」。這些議題不僅不能被忽略,而且更是未來各種學習的先備認知和能力。我們在「一園一特色」之中,以自然生態為我們提出的特色教學,這僅僅只是以我們所處的環境,所推展出的眾多教學方針的ㄧ環而已,我想,任何園所都是ㄧ樣的,大家都會有許多獨特而足以擅場的學習項目。


我們依據「孩子的能力」,規劃出一套階段性的教學方針,同時以自然生態為特色,作為我們教育的主軸,讓在都市文化叢林中成長的孩子,有機會接觸大自然,而且更深入大自然。


所謂「孩子的能力」,指的是孩子還要小班階段的時候,在沒有足夠的先備知識的前提之下,貿然推展「方案教學」的話,孩子哪來的認知和能力去建構學習的架構呢?相對於老師、也是ㄧ樣的道理,老師在不熟悉孩子、與孩子相處還不夠充分的情況下,怎能「因材施教」給孩子該給的幫助呢?在尚處於「能力培養」的這個階段,貿然實施方案教學,那麼在學習的架構上,往往只是老師自己的想法和理想,不是孩子們的。


所以,我們有別於一般自然生態教學的不同、特色之處,在於我們的學習內容和架構,是和孩子們一起建構起來的,不是拿著成組成套的「模子」或是「圈圈」,規定孩子只能在那樣的範圍中去學習;我們在想,那樣的教學會不會有些「一成不變」呢?不僅僅是教學的領域和範圍不能一成不變,學習的主題和內容更需要具備活化和深化的特質,才能順應環境和人文的變遷,給孩子強而有力的助力和能力、迎向未來。


怡:這裡的自然生態環境看起來十分的別緻,是如何規劃和維護的呢?
玲:我們剛來到這個地方的時候,只是單純的覺得這裡很舒適、很自然,還不太懂得要如何發揮這的地方的優勢。後來經過家長的介紹,我們加入了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(the Jane Goodall Institute Taiwan),協會指派ㄧ位老師來進行一堂免費的課程,課程的內容是介紹台灣的原生植物,其中談到、我們如果開始並持續關注台灣的原生植物,那麼牠們將不會被外來的物種取而代之。


這對我們來說,是一件感到非常沉重且憂心的事情,於是透過他們的介紹,我們又請到了另外一位專精於生態園藝的老師、提供我們如何改建園裡生態環境的意見。
很快的,我們成功培育出了餵食蝴蝶用的「蜜源食草」。在我們長年非營利且無盈餘的多年經營之下,終於有機會在民國93、94年間,透過教育局的經費挹注,幫我們做了整體的規劃和整建。


老師們也從這個過程中,學習到很多的經驗。我們認為,老師也需要對自然生態的環境,從「有感覺」到「感動」,不然空有在地豐富的教學資源,也是枉然。


怡:那麼,整建了哪些項目呢?
玲:除了原有的大樹、遊樂器材以及圓形教室以外,所有的景觀在這次的整建中,都做了改變。


怡:在您的觀察,孩子來到這裡參與了學習和生活之後,有什麼樣的改變?
玲:原本孩子看到昆蟲和植物,是沒有什麼感覺的,大概是覺得「那不關我的事吧!」。我曾經在中南部,看到很多很棒的自然景觀,但是隔沒多久,就常常被破壞殆盡,這更加深我對臺北的孩子、在自然生態教育上的企圖心。


在我的觀察,臺北的孩子,為數不少的父母常常疏忽了自然生態以及保育延續這方面的教育,不僅對大自然的資源不甚了解,甚至將破壞大自然的資源視同兒戲。我們身為老師所能做的,就是積極的重新形塑孩子心中、愛惜大自然的關懷之心,尤其大自然是我們人類最重要的「恩師」。

(照片為耶誕節校園裝飾佈置)